為什么說古代鈞瓷“鈞不盈尺”  第1張

“鈞不盈尺”指的是鈞瓷的尺寸不超過一尺。

一、成型工藝的限制。當(dāng)時(shí)主要成型方法為手拉坯和印坯,手拉坯工具為手轉(zhuǎn)石輪,轉(zhuǎn)速低,時(shí)斷時(shí)續(xù),所以不易拉出1尺以上的器型;印坯的工具為陶模,當(dāng)時(shí)的成型原料也不易做成1尺以上高度的器型,否則容易炸裂變形;

二、瓷器燒成工藝的限制。因?yàn)樵诋?dāng)時(shí)建窯技術(shù)的限制,窯的密封性不好,燒制尺寸大的不行,溫度達(dá)不到。因?yàn)闇囟鹊陀?280℃時(shí)鈞瓷不會(huì)發(fā)生窯變,而溫度高于1300℃鈞瓷的窯變也很難實(shí)現(xiàn)。窯爐中上下溫差的存在,使鈞瓷的高度受到局限,燒瓷時(shí)往往上邊過火,下邊缺火,所以成功的鈞瓷就局限在一尺之內(nèi)。

一尺究竟有多長?

夏 :1尺 = 10寸(1尺=24.9厘米)

商 :1尺 = 10寸,1寸 = 10分(1尺=31.1厘米)

周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尺=19.9厘米)

秦 :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尺=27.7厘米)

漢 :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尺=27.7厘米)

三國: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尺=24.1厘米)

西晉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尺=23厘米)

東晉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尺=24.5厘米)

隋: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前期:1尺=29.6厘米;后期:1尺=23.5厘米)

唐, 五代: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小尺:1尺=31.1厘米;大尺:1尺=36厘米)

宋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尺=30.7厘米)

元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尺=30.7厘米)

明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裁衣尺:1尺=34厘米;量地尺:1尺=32.7厘米;營造尺:1尺=31.1厘米)

清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裁衣尺:1尺=35.5厘米;量地尺:1尺=34.5厘米;營造尺:1尺=32厘米)

現(xiàn)今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尺=33.33厘米)

“鈞不過尺”還是有一個(gè)重要的原因就是;古代鈞瓷器物多為觀賞把玩之物,做的太大太粗糙就是去了美感。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