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只討論依然貧窮需要幫扶的那部分彝族,脫貧攻堅的對象。已經(jīng)下山并受到良好教育,成功融入現(xiàn)代社會的那部分彝族不在討論范圍。本文篇幅較長約12000字,從起源、變遷、社會結構、地理單元、風俗習慣、扶貧救助、教育、解決方案和展望等多個角度盡量給讀者展現(xiàn)一個完整的大涼山彝族社會。
前言
大涼山是非常典型的二元結構,也是全國地區(qū)結構的一個縮影。安寧河谷片區(qū)的幾個縣市與四川內(nèi)地區(qū)縣的差別不大,州府西昌的城建、商貿(mào)、消費、旅游跟成都郊縣也差不多,年年也能進入全國經(jīng)濟百強名單,還有那惱人的四川第二高房價也仿佛不像一個邊遠地區(qū)。然而,離開州府西昌幾十公里范圍以外的大涼山彝區(qū)和更遠一點的木里藏區(qū),底子薄、基礎差、經(jīng)濟社會不發(fā)達又是不爭的事實,仿佛不是身處同一片天空。好在這幾年國家扶貧力度非常大,從交通、住房、水電網(wǎng)絡等基礎設施硬件建設,到產(chǎn)業(yè)發(fā)展、技能培訓、就業(yè)輸出、教育醫(yī)療保障、再到禁毒防艾、治安整治、移風易俗這些軟環(huán)境的打造和提升,國家、省和我們自己,都是做了非常多的事的,改變也在一天天地發(fā)生。
印象大涼山
18年中旬在大涼山深處待了大概1個來月,對于彝族人有一些了解。我去的地方古天樂的學校已經(jīng)建好了,自來水也有了,通了電,政府也給他們建了房子。
那村民一般做什么呢!出太陽的時候一群人在太陽下曬太陽打牌。下雨的時候在屋檐下聊家常。把一個窮人扎堆體會的淋漓盡致。和酒店老板開玩笑說他們?nèi)兆舆^得怎么怎么安逸,老板說在那里你稍微勤快的種點土豆養(yǎng)頭牛你就是村長。
還有彝族本身存在的思想問題,別人從來沒想過怎么出人頭地,混的好不好全靠拳頭大不大。晚上基本上我連酒店大門都不敢出去,喝酒鬧事打架的太多了。沒有什么誠信道德可言,我們找了好久找了一個老爺爺過來做我們模特畫畫說了100一天,十一點說餓了,給他買了飯,一吃完說上廁所人就跑了。去到一個村部說給我們地址可以給他們寄衣服。村干部告訴我要寄你就寄新的。寄舊的村民會不高興的。我腦海里瞬間就出現(xiàn)了一副幾個村民罵罵咧咧在那里偉著一堆衣服說又是些舊衣服的場景。最后說一下其實彝族人織錦真的很好看。
“著名”的艾滋病之鄉(xiāng),這邊的男士其實不是很多,各種原因吧。導致關系很混亂,還有一個就是他們會往自己身體里注射艾滋,因為國家對于艾滋病人補助足夠他們生活費。只是可憐了孩子,連選擇的機會都沒有。
很干凈也很不堪的地方,那邊也有很比較好一點的。從來不洗澡,孩子大一點就會學漢語了。孩子去上學書包里就背一個碗,沒有老師了老師跑了(也是看村來的),所以我這畢業(yè)多年的人,還站在講臺給她們上了倆節(jié)課。吃飯就土豆塊米飯煮的像稀飯一樣(樣子參考我們90年代小時候喂豬的那種)東西不貴買了點零食給她們,他們父母居然給我送了一塊比我臉還大的牛肉干。我們外面孩子都吃膩了的糖果巧克力是他們從來沒有嘗試過的寶貝。
和他們打交道多了,走的前一天問我們同行的一個女孩,姐姐你有媽媽嘛?姐姐你家里在哪里?女孩細細的告訴他們,我有媽媽,媽媽就在大山外面的家里,好好讀書以后考上大學了就能去姐姐的家里那邊看一看了。走的時候一直看著我們的車,內(nèi)心真的無比的復雜。
離開后,我結合自己的所見,以及查詢了一些資料,終于理出了一些頭緒。為什么在物資如此豐富的時代,這里依然存在著廣泛的貧窮?這是一個相對復雜的問題,即不能簡單的歸結為一個懶字!
其實我想說句公道的話,有些人只站在他的那個角度來批評彝族人,根本不知道彝族人的真實狀況,一個彝族人會流暢的說普通話交流最起碼要6到8年,父輩些百分之八十沒讀過書,根本不知道怎么教育后代,教育落后導致觀念落后,觀念落后導致貧窮,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還有就是彝族社會一下子從奴隸社會到社會主義,這步子邁的太大,不是幾年就能改變過來的,漢族從奴隸社會到社會主義中間還有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直接跳過了封建社會,來到現(xiàn)代社會主義,中間差了很多東文化思想,得慢慢來。有些人看了涼山那邊的情況,只知道罵,說彝族人不思進取,懶惰成鬼,嗜酒如命,確實也有很多人這樣,但是也不全是這樣,涼山彝族人需要批評,需要改變,但我一直覺得涼山彝族人更需要教育,唯有教育,才能改變思想,改變?nèi)松?/p>
彝族的起源
彝族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唯有史書上對彝族的源流問題沒有系統(tǒng)的闡述,彝族的來源眾說紛紜,主要有北來說、南來說、東來說和云南土著說等,因而,一百多年來,彝族的族源問題,就成為中外學者聚訟不休的問題?!兑妥搴喪贰芬粫爬ㄆ饋恚饕腥缦聰?shù)所說:
第一,東來說 ;有人認為彝族先民原是楚國人,居住在洞庭湖流域?!蹲髠鳌ず愎辍份d稱:“楚屈瑕伐羅?!绷_與盧兩部聯(lián)合起來大敗楚軍。后羅、盧兩部隨楚將莊蹻入滇,然后播遷西南各地,歷史演變,即成為今日的彝族。新中國成立前彝族被稱為“羅羅”,即“羅盧”的對音。
第二,西來說 ;有人認為彝族來自西藏,或來自西藏與緬甸交界的地區(qū),語言和體質特點的相似,是彝族與藏族關系密切的明證。
第三,南來說 ;認為彝族祖先是古越人或古僚人。持此說者把《北史·僚傳》所載僚人習俗歸納為18項,認為有許多項跟彝族的習俗有相同或相似的特點。持此說者有的甚至還認為彝族最初來自南方,屬于馬來人種。
第四,北來說 ;認為彝族祖先在遠古時期原住在“旄牛徼外”,后遷到“邛之鹵”,然后播遷金沙江南北各地。根據(jù)彝族的歷史傳說,其祖先在遠古時代居住在“邛之鹵”,后來才南下到“諾以”、“曲以”兩水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寧河流域)。古羌人便是彝族的祖先。學術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北來說。據(jù)漢文和彝文歷史資料記載,彝族先民與分布于西部的古羌人有著密切的關系,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
第五,濮人說; 認為彝族先民是古代的濮人,“今稱倮倮”。
第六,云南土著說 ;認為云南自古便是彝族的發(fā)祥地。今川、黔、桂各地的彝族皆發(fā)源于滇。云南土著說的一個佐證就是,云南有元謀人的發(fā)現(xiàn)。
第七,盧人說 ;認為“周武王牧野之誓有盧人,滇之倮即盧之專音”。
第八,盧戎說 ;認為彝族先民“盧鹿部”,可能與春秋時的“盧戎”有關。
第九,主要源自早期蜀人與又一源古東夷族融合說; 易謀遠《彝族史要》認為彝族起源的主源是以黃帝為始祖的早期蜀人,在彝族多元起源中的有一源是彝族以母族昆夷而始祖古東夷族;并且提出彝族的族稱統(tǒng)稱為“尼”,“尼”是古“夷”字即古東夷族的“夷”,同“彝”今譯。
但是以上學說我個人認為不完整,因為彝族DNA到底還是揭露了其族群中很多是中古之后,從印度遷徙進四川的印度達羅毗荼族群,只是語言被周圍其他人群轉化成藏緬語族的語言。
彝族有40%左右的父系就是達羅毗荼語族的主體父系,彝族的南亞成分比例比周圍所有民族都高的多。
還有一個佐證就是解放前彝族的社會結構和印度的社會結構及其相似:
統(tǒng)治階級:
婆羅門————茲目,大約占總人口1%;
剎帝利————諾合,大約占總人口7%;
被統(tǒng)治階級:
吠舍 —————曲諾,大約占總人口50%;
首陀羅————阿加,大約占總人口33%;
達利特————呷西,大約占總人口10%。
語言方面:
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同屬彝語支的語言還有我國的哈尼語、拉祜語、僳僳語、納西語、白語、基諾語、??渍Z、怒族怒蘇語、怒族柔若語,以及泰國的阿卡語、姆比僳語、姆比語,老撾的普諾伊語、西拉語,越南的彬語等。
四川彝族有印度基因,云貴那附近到印度東北都沒印度土著基因。還有一種解釋就是吐蕃強盛時,從印度引進的奴隸軍。類似的有蒙古人從中亞引進的花剌子模奴隸軍。和英國殖民緬甸從孟加拉引進的羅興亞人。 人種性格也像,懶,躺平,種姓。
因此綜合來看,本人更傾向于彝族的起源是,印度達羅毗荼族群從南亞北遷(包含從印度引進的奴隸軍這一說法)和四面八方遷徙而來各族群的一次大融合,在大涼山,小涼山,烏蒙山等封閉地理單元下形成的獨特民族,而在最開始的族群戰(zhàn)爭中達羅毗荼人占據(jù)上風,成為統(tǒng)治階級,就是黑彝,而社會結構也沿襲了印度種姓制度,其他戰(zhàn)敗族群成為了被統(tǒng)治階級,即白彝。由于條件限制,加上生存需求(1、食物等物質需求,2、外敵入侵,他們的戰(zhàn)力不如華夏文明),被破進入大涼山腹地,即金沙江河谷和安寧河谷等相對平整的地區(qū)。經(jīng)過長時間的融合形成了彝族。而這一封閉就是上千年。
彝族的發(fā)展變遷
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初期,彝族先民活動的中心大約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東南)兩個區(qū)域。在這些地區(qū)居住著稱為“邛都”、“昆明”、“勞浸”“靡莫”和“滇”等從事農(nóng)業(yè)或游牧的部落。根據(jù)彝族的歷史傳說,其祖先在遠古時代居住在“邛之鹵”,后來才南下到“諾以”、“曲以”兩水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寧河流域)。
大約在公元3世紀以后,彝族的先民已經(jīng)從安寧河流域、金沙江兩岸、云南滇池、哀牢山等地逐漸擴展到滇東北、滇南、黔西北及廣西西北部。由于彝族先民定居西南后,曾不斷與其他民族融合,如古代南方的濮人后裔就有許多成為了今天的彝族。貴州古彝文典籍《西南彝志》中就有許多關于“濮變彝”的記載。同時,古代彝族居住的地區(qū),又分布著彝語支的其他許多部落。因此,彝族在歷史上的名稱十分復雜。
大約在2000多年前,彝族先民已經(jīng)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據(jù)彝文典籍記載,彝族的祖先“仲牟由”有6個兒子,這6個兒子就是彝族尊稱的“六祖”?!傲妗睘槲洹⒄?、布、默、糯、恒六個支系的祖先。根據(jù)貴州彝族水西土司安氏世傳的父子連名譜系,自仲牟由至清康熙三年(1664年)的水西土司安坤,歷傳85代,由此上溯,“仲牟由”約為戰(zhàn)國初期人。六祖分支標志著彝族先民由氏族、部落走向部落聯(lián)盟階段。
大約在公元前二、三世紀,居住在云南滇池周圍的彝族先民已開始進入階級社會。漢初,在滇池地區(qū)(原“滇國”領域)設益州郡,彝族先民為“滇王”所統(tǒng)治。公元8世紀,在云南哀牢山北部和洱海地區(qū)出現(xiàn)了六個地方政權,史稱“六詔”(六王)。其中“蒙舍詔”的首領皮羅閣在783年統(tǒng)一“六詔”,建立了以彝族為主體,包括白、納西等族在內(nèi)的“南詔”奴隸制政權,并由唐朝冊封為“云南王”。同一時期,在貴州彝族地區(qū)也出現(xiàn)了“羅甸”等政權,總稱為“羅氏鬼主”。
公元937年,封建制的“大理政權”取代了由于奴隸和農(nóng)民起義而崩潰的“南詔”,從此,云南彝區(qū)開始走向封建制。13世紀后,“大理”、“羅甸”相繼被元朝征服,并在這些地區(qū)設置路、府、州、縣和宣慰司。元末,云南許多彝族地區(qū)封建地主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但在一些地區(qū)領主經(jīng)濟和奴隸制殘余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明代,在彝族地區(qū)兼設流官、土流兼治和土官三種官職,對彝族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起了十分顯著的促進作用。明代改土歸流之后,茲莫階層衰落,諾合紛紛獨立,實際上的最高統(tǒng)治者變成了諾合。茲莫的后代失去了政治經(jīng)濟的實力,但身份地位仍然最高的。
清代加強了對彝族地區(qū)的直接統(tǒng)治,從而使大多數(shù)彝族地區(qū)的領主經(jīng)濟解體,封建地主經(jīng)濟進一步發(fā)展。
落后的制度
可以說涼山彝族從從奴隸社會一步跨千年來到社會主義社會,步子邁大了,一只腳跨進來了,另一只腳還在后面。他們是直接從奴隸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所以這個轉變注定充滿坎坷和崎嶇。去看本地的歷史博物館,你會被黑白照片里瘦到脫型,表情麻木的奴隸震驚到,很難想象那已經(jīng)是民國后期和建國之前。那些奴隸主用鐵鏈子,麻繩牽著奴隸,就像牽著一只羊,或者一只豬。
人類族群在跨越社會制度都必須經(jīng)歷劇痛。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人類在從奴隸制度跨越到封建制度,再從封建到資本,都必須經(jīng)歷過巨大的社會變動甚至流血犧牲。而我國還有多一道社會主義的跨越,付出了多大的艱辛和犧牲,大家心里都有數(shù)。
而大涼山彝族,這算是一步從奴隸制跨越到社會主義,可以說,一步走了中國3000年的進程。這期間還有中國幾十年走完西方幾百年進程的濃縮在里面。
1956年涼山解放之后才廢除奴隸制。以土司為首的黑彝階層為奴隸主,占有所有生產(chǎn)資料和白彝,白彝為奴隸。40年代50年代出生的彝族,相當一部分還活著,包括他們的兒女這一輩,他們是見過奴隸社會的,其中的黑彝家支失去了權力,但依然想保有曾經(jīng)的地位,所以家支觀念也就是宗族觀念依然存在,他們依然抱團發(fā)展,想要守住曾經(jīng)的尊嚴,這樣的舊貴族階層,要一步從奴隸社會來到社會主義是很難的。比起黑彝,白彝漢化得比較快,被解放的奴隸當然迅速投身社會主義的懷抱。所以那些依然強調家支強調出身的往往是黑彝,白彝往往羞于提起自己的出身。
紡錘形的社會結構
彝族的社會結構和印度種姓制度如出一轍,是一種紡錘形社會結構。
解放前,彝族分5個等級:茲目,諾合,曲諾,阿加,呷西。茲目是漢人封的土司,諾合是黑骨彝,就是黑彝,又叫黑骨頭,地位僅次于茲目,兩者是統(tǒng)治階級。黑彝如果聽話,得到漢人的賞識后,就能上升為茲目。
茲莫是最高統(tǒng)治者,大概占總人口的1%。下面有數(shù)個諾合,這部分人雖然只有7%,但是擁有70%的土地,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家支。以上兩類人是統(tǒng)治階級,因為彝族以黑為貴,他們也就是常說的黑彝。這里要說一下
與黑彝對應的就是白彝,是屬于被統(tǒng)治階級,即奴隸,也就是娃子。
娃子又分為三個階層:
曲諾——百姓娃子,這部分人占到了近50%,不過大部分在云南,曲諾是白色的意思,也就是清白人,所以也叫白彝。理論上的奴隸階級,歸諾合所有,不能隨意離開家支的土地。曲諾有自己的土地和財產(chǎn),有一定的經(jīng)濟獨立性,其中一些還能有自己的奴隸。曲諾階層人口最多,抱團起來實力較強,諾合也不能隨意欺壓。
阿加——安家娃子,占到彝族人口的大概33%,主子家里家外的人。實際上的奴隸,不能離開主子左右,主子可以賣掉或者轉讓阿加。阿加也沒有婚育權,婚配是主人指定,孩子直接被帶走做奴隸。但還有極少部分阿加能混得不錯,甚至擁有下一級的阿加或者呷西。
呷西——鍋莊娃子,火塘邊的人,最底層的奴隸,占總人口的10%。來源有破產(chǎn)的曲諾、阿加,家支爭斗的俘虜,阿加(男)和呷西(女)的孩子,被擄走的漢、白、苗、土家等外族人。
封閉的地理單元
“沒有爬過支爾莫鄉(xiāng)阿土列爾村的藤梯,就等于沒有去過古里拉達峽谷?!?/span>
這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人用來相互調侃的一句話。因為道路不通,村民要想進出村莊,最近的路就是順著懸崖、攀爬17條岌岌可危的藤梯。因此,阿土列爾村也被稱為“懸崖上的村莊”。
彝族聚居地大致可以分為三塊,大涼山、小涼山和云南。大涼山簡單說就是四川的涼山州;小涼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東部,它是大雪山的東南分支。西北方為大、小相嶺,東南方隔金沙江與五連峰相望,東北方?jīng)]入四川盆地。海拔2000~4500米,為金沙江、馬邊河的分水嶺,以黃茅埂為界,東為小涼山;云南是指楚雄和紅河這兩個州。地理因素導致了三塊地方的人口構成不太一樣。
俗話說,大涼山山小,小涼山山大,大涼山雖然總體海拔較高,但是地勢相對平緩,有比較多的山間平地、河谷之類適合生存的地方,是彝族傳統(tǒng)的地盤(這里采信彝族是源自古羌人的北來說),也是家支文化勢力最強的地方。而小涼山正好相反,平均海拔低但是山勢陡峭,生活艱苦,當?shù)厝丝诔吮緛砭驮谛錾桨布业闹Z合,還有很多是不堪大涼山諾合壓迫,歷經(jīng)苦難逃出來的阿加和呷西。云南彝族則是源自和漢人接觸較多的白彝,他們學到了更多的知識,慢慢開化,和漢人通婚,有了向外走的愿望,再加上黑彝對他們的控制力較弱,于是走出大涼山,向東方和南方的平地越走越遠,紅河的彝族都已經(jīng)到國境邊上了。
新中國成立后消滅奴隸制和封建制,確實也解放了很多人,至少名義上已經(jīng)沒有奴隸了。云南彝族本來就開化得早,前任省主席龍云都是彝族人,下野后還回老家宣講民主,這方面就沒什么問題,順便說一下,龍云出身的納吉家族其實是川滇交界處相對開化的黑彝,按照家族譜系,龍云彝語名字應該是納吉烏梯,而且他的母親是漢族;小涼山的阿加和呷西翻身做主得解放,對新中國感恩戴德,社會改造相對積極。
大涼山則是完全另外一回事,1949年新中國成立,1956年大涼山還在打仗,國民黨退的時候選擇當?shù)仡^人封了很多官,給了很多槍械,留下許多承諾。涼山這種意識形態(tài),導致沒有辦法“革舊迎新”,每個朝代更新都不會影響吐司的地位,上面說的剿匪,打掉一批后他們剩下的一些“撥亂反正”,仍擔任一方要員。包括現(xiàn)在黑彝貴族仍然在各級政治機構中穩(wěn)占一席之地。因為彝海結盟,上層的黑彝幫助過紅軍,作為回報,新政府在政策上有所優(yōu)待,加上地處偏遠,各種社會改造沒有徹底深入完成。大涼山成為了家支制度最后的堡壘,以前的黑彝,現(xiàn)在是村長,以前家支抱團,現(xiàn)在還是抱團,以前有糾紛了找德古,現(xiàn)在還是找德古……奴隸制度的形沒了,但魂還沒散。
根深蒂固的觀念
觀念的形成是數(shù)百年甚至上千年累計的結果,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現(xiàn)在仍有許多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遺留:
1、有多余的食物,一定要拿出來分享,否則大家都會餓死。收到別人的物品也不用內(nèi)疚,因為當你有有結余時,也會無償拿出來分享。
舉兩個例子,正面的例子是,不少的家族有一個不成文的約定。就是如果哪一個孩子成材后定居縣城或者市里,家里的兄弟姐妹的孩子就會送到他家,這家人會好好照顧自己的侄兒侄女在城里讀書,給他們創(chuàng)造教育機會。負面例子,他們會包庇自己犯罪違法的族人,比如高贊里面提到的幫助本族的小偷,并以此為榮,會用人海戰(zhàn)術解決本來應該走法律程序的事件。
2、外出時一定要團結,否則容易被別人傷害或動物吃掉。
3、每年必須要祭祀,否則天神會降罪。
4、家里有多余的物品,一定要及時和親人享用了,明年的生活怎么辦,到時候再看。
5、寶哥哥要娶林妹妹,表哥娶表妹現(xiàn)象很多。
6、生病了不去正規(guī)醫(yī)院,找來神婆跳一下祛除災禍。
7、“下等人”不能和“上等人”結婚,社會中,有些人生下來,就比另外一些人“高貴”。
8、女孩子讀那么多書沒用,早晚是別人家的人。
9、家里祭祀,無論多遠都要回來,表示對祖宗的尊敬。
10、宗族里發(fā)生了矛盾,需要找雙方信得過的人來協(xié)助處理,有些時候,可能已經(jīng)是法律該管的東西,都私下私了了。
11、畢摩權力很大,有時對一些事情具有決定權,但有時這種決定并不科學。
畢摩是彝語音譯,"畢"為"念經(jīng)"之意,"摩"為"有知識的長者"。是一種專門替人禮贊、祈禱、祭祀的祭師。畢摩神通廣大,學識淵博,主要職能有作畢、司祭、行醫(yī)、占卜等活動;其文化職能是整理、規(guī)范、傳授彝族文字,撰寫和傳抄包括宗教、哲學、倫理、歷史、天文、醫(yī)藥、農(nóng)藥、工藝、禮俗、文字等典籍。畢摩在彝族人的生育、婚喪、疾病、節(jié)日、出獵、播種等生活中起主要作用,畢摩既掌管神權,又把握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導著人事。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畢摩是整個彝族社會中的知識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維護者和傳播者。(來源:百度百科:畢摩)
12、娃娃親。
曾經(jīng)有布拖的一位同學家里接受畢摩建議,從湖邊搬遷到山上“風水好的地方”,家里所有牲畜、家禽、物品都拿來祭祀治病,最后人病死,家里一夜致貧,現(xiàn)在住在快倒塌的房屋邊。因為是外來搬過來的,沒有人幫助,家里異常艱難。同時她也被家長定了娃娃親。有兩個同學,大學上著上著就回家結婚,因為“娃娃親”時間到了,不結婚要陪很多錢。
13、沒有什么事情是關系搞不定的,只要關系到了,就都能解決,什么法律之類的,都靠邊。
14、多子多福,婚喪嫁娶。
第一隨禮,隨什么呢,牛,羊,一家人死個人,可以收幾十頭牛,現(xiàn)在一頭牛的價格已經(jīng)被牛販子炒到了一萬多了,本身經(jīng)濟就不富裕的家庭,一年辛辛苦苦存的錢,只需要隨兩個禮就又回到了解放前,本身就窮的人更不用說了,借錢都得把這個面子撐過去,可能有人說,那自己家如果有什么事,不就可以大賺一筆,錯,收的禮,要不了多久,就會干干凈凈的回給別人。第二,講究兄弟義氣,殺牛,殺羊招待客人。第三,娶媳婦,娶個媳婦的彩禮按照文化程度來分,文化越高,彩禮給的越多,一個高中文憑可以給到20萬,沒錢,借錢給,有人說那養(yǎng)女兒不就賺了,錯,這些錢是要分給女方的叔叔伯伯之類的親戚,女方父母根本分不了多少。
這些我們聽著都比較熟悉,我們封建社會都有的現(xiàn)象吧,在涼山彝族自治州里都有,而且很強,可能出乎你的想象。學生間打架了,傷到了對方,兩個家長底下私了了,居然被打的那方要質疑學校為什么要處理打人的一方?
整個彝族人口接近900萬,涼山州境內(nèi)約占彝族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他三分之二的人是沒有問題的,即使是同為四川省的攀枝花這樣的移民城市也有10萬彝族人。涼山的地理環(huán)境影響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進一步拖累了涼山的經(jīng)濟發(fā)展,封閉的地域環(huán)境與落后的教育使人文環(huán)境進一步惡化。
整個涼山彝族的現(xiàn)代問題遠了說是清末鴉片貿(mào)易開始,近了說是涼山解放之后的民改沒能完全解決問題。而問題的爆發(fā)就是從1978年州府從昭覺移到西昌,支援涼山的知識青年大批返城開始的。安寧河谷地區(qū)和大涼山之間本來就不平衡,新的政策又幾乎是放逐了老涼山。對于當時的涼山彝族,老的社會秩序已經(jīng)被破壞,新的秩序又還沒來得及建立足夠的影響就更替了(這個不能多說,理解就好)。青年無事可做,看不到希望,大量外出,又不懂漢語沒有技能,只能淪為社會邊緣的違法犯罪人員,徹底失敗。到了90年代,毒品和艾滋問題就通過這樣一批一批出去又回來的青年肆虐了整個大涼山。
涼山山高路陡,自然條件惡劣,走過之后很難再有什么人定勝天的想法,剩下的只是對大自然的敬畏和無力感。
幸好國家和社會沒有完全遺忘大涼山。脫貧攻堅以來,國家投入了很多,路網(wǎng)電網(wǎng)水網(wǎng)基站建設,一村一幼等等教育投入,讓涼山彝族離現(xiàn)代社會越來越近了。感謝網(wǎng)絡,讓沒有電視的家庭也能用手機接觸外界,讓他們對很多東西有了概念,有了概念才能萌生與之相關的夢想。感謝教育,用幾代人的時間,慢慢改變彝族傳統(tǒng)落后的觀念,讓他們知道讀書改變命運,讓他們與漢文化實現(xiàn)相互理解融會貫通。
涼山扶貧有什么問題?
1. 民間力量缺席
這也許是所有西部地區(qū)扶貧存在的問題。在扶貧過程中幾乎所有參與者都是“公家”,無論是當?shù)卣瑬|部發(fā)達地區(qū)幫扶政府,還是高校點對點幫扶,國企以購代捐;當然扶貧的主力自然是這些單位,但在此之外資本和個人的主觀能動幾乎沒有發(fā)揮作用,很可能也是因為民間對于涼山的看法較為負面,對于待發(fā)展的民族地區(qū)接觸意愿不高。涼山的私企幾乎都是本地人創(chuàng)辦的,或者就是大企業(yè),中小企業(yè)中特別鮮見外地資本。
2. 社會轉型較慢
涼山的政府仍然是傳統(tǒng)的管理型政府,可能因為當?shù)貨]有較強的企業(yè),也可能是因為時間的問題。傳統(tǒng)政府存在的問題包括官僚作風、貪腐和大吃大喝,這些在涼山仍然是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2019年涼山紀委立案了53名縣處級干部,以及墜亡事件都反映了政府的一些問題。
另外,老生常談的問題,涼山的社會體制在解放后直接從農(nóng)耕奴隸社會跳躍到社會主義社會,一些傳統(tǒng)的陋習和社會風貌仍然殘存。其中比較典型的有在建立彝家新寨之后,彝族老鄉(xiāng)不會使用蹲便器沖水,不習慣使用衛(wèi)生紙,使用后用石頭蓋住就完事兒……另外由于基礎教育的缺失,其他答主提到的打工之后不存錢,喜歡坑蒙拐騙,大擺宴席,抱團鬧事這些問題確實存在。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很多人沒有一個認知,就是你現(xiàn)在習以為常的一切不是生來有之,是極具優(yōu)勢和生命力的漢文化幾十代人祖祖輩輩積淀的結果。包括“勤勞致富”這種概念,是農(nóng)耕文明小農(nóng)經(jīng)濟發(fā)達的漢族才有的觀念,因為努力種地就會有收獲,而彝族居住的高山耕種跟你努不努力沒啥關系,基本就是土豆蕎麥青稞;漢族從科舉制開始用上千年時間樹立了“讀書改變命運“的概念,而對彝族來說考試都是一個新詞。更別說曾經(jīng)的奴隸主和奴隸腦子里沒有努力這個概念了,奴隸主不用努力,奴隸不想努力。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窮,是,別人想致富,但是沒有錢去致富,想改善生活而沒有經(jīng)濟能力,于是你給點錢,人家就會用這些錢去置辦種苗,養(yǎng)殖種植,然后賣錢來改變生活。
這就是通常的替代思維,用自己的視角去看別人的問題,用自己的想法去解決別人的困難,我們覺得自己幫了別人,別人就有動力去改變一切。
然而現(xiàn)實卻是,很多時候你的幫助只能暫時改善他的生活,而不能讓他改變生活。
他們不是不想變的有錢,但是也僅僅是想變得有錢,而你的捐助恰恰就讓他變得有錢,于是,他就暫時滿足了,還想得到更多。
所以第一線扶貧的工作者,都需要花費大半的時間和精力跟那些彝族人同吃同住,和他們交朋友,說知心話,窮人的道德感很低,但自尊心是很高的,他們可以為了生存做各種撒潑打諢的事情,但是若你喊一句:“嗟!來吃!”他們又斷然不肯過來吃,所以你怎么辦?當初共產(chǎn)黨建立根據(jù)地是怎么辦的,你就得怎么辦!
而有些所謂的扶貧工作者,有些所謂的一線記者,撇著大嘴踩著高跟鞋,抹著紅嘴巴梳著滿頭的油,光鮮亮麗的晃蕩兩下,送幾袋面,拍幾張照,送幾袋米,扯幾條橫幅,報紙上一登,電視一上,拿到了政績,拿到了素材拍拍屁股就走了。
很多時候不是他們好吃懶作,而是在很長時間內(nèi),他們并沒有持續(xù)的財富來源,導致很長時間他們都徘徊在溫飽線,于是他們迫切的渴望是脫離溫飽,但是也害怕回到溫飽線之后,所以有些改變生活是需要投入,他們就不敢。因為沒有后退的余地。至于說從質上去改變生活,這往往就被觀念所限制了。舉個例子,就是政府救濟的糧食種子都不能給早了,給早了就給吃掉了。
因此單純的捐助根本改變不了梁山的現(xiàn)狀,扶貧的人送吃的送喝的,好時代,來臨了!混吃等死那就徹底的不用擔心了,時不時抱團了鬧一鬧,還有人給錢,多好。舊有的社會結構把貧窮的彝族人禁錮在家支里,壓在社會底層無法翻身,讓他們認為自己無法通過努力改變?nèi)松?;另一方面扶貧讓他們的生活得到了溫飽,讓他們達到了底層生活的滿足,而從未走出家支的眼界根本就不知道更高層次的生活是怎樣的。懶惰的兩方面原因在他們身上達成了完美的統(tǒng)一,扶貧變成了越扶越貧。
在意識形態(tài)不匹配社會發(fā)展模式的前提下,貧困者是無法通過“超越一點點適當經(jīng)濟補助范圍”的幫助 走向富裕的。
改變這種情況,必須要改變觀念,當然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就像云南地區(qū)的彝族,接觸漢族較早,就比較開化,更容易融入現(xiàn)代社會告別貧窮落后的生活狀態(tài)。
解決方案,兩個辦法:
一個是扶貧教育,彝族幾千年來的基礎教育都太薄弱了。他并不能像漢族同胞一樣,能迅速的適應工業(yè)文明以及現(xiàn)代社會。知識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給他們灌輸希望。教育有個功能叫社會化功能,就是通過教育,讓人學會普通話,學會寫字,學會算數(shù),學會坐板凳(涼山前幾年有個行動叫“板凳工程”,就是教彝族要學會和習慣坐板凳,之前都是席地而坐席地而睡),學會紅燈停綠燈行(高山上的彝族下山來第一件事就是學會這個,不然死得硬硬的),學會別盜竊搶劫否則就要蹲監(jiān)獄,學會基本社會規(guī)則,能夠正常融入社會并找到工作。彝族十分需要教育,否則難以融入現(xiàn)代社會,所以會有控輟保學。所以會有一村一幼,所以會有村村通,會有移動通信基站(大眾傳媒也有教育功能,起碼能學普通話,很多彝族四川漢話說得不倫不類,普通話卻說得很標準,因為是跟著播音員學的)。可是學校教育代替不了父母,所以彝族的改變需要小學畢業(yè)的父母養(yǎng)出中學畢業(yè)的孩子再養(yǎng)出大學畢業(yè)的孩子,需要代際更迭,需要時間。
另外一個,現(xiàn)在實行的易地搬遷扶貧也是個不錯的辦法,一來脫離了山上惡劣的自然條件,以前因為爭奪土地彝族才被迫上山,現(xiàn)在不存在這個問題,大家都到平地上來是最好的;二來,走出大山的彝族人更容易接觸到外界的信息,睜開眼睛看過世界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的寨子那片天地是多么的渺小和局限;三來,易地搬遷優(yōu)先搬遷貧困戶,而且是多個鄉(xiāng)鎮(zhèn)的遷出人口集中安置于同一個安置點,這樣也是在慢慢打破原有的社會結構。人走出來,眼睛望出去,這是脫貧的第一步,好好走下去吧。
最近反映寧夏西海固地區(qū)扶貧的電視劇《山海情》火了,其實本回答也是非常贊同異地搬遷扶貧的方式。搬遷都知道難,但寧夏就是埋著頭苦干,即便暫時看不到希望,即便被人誤會,寧夏人也沒怎么宣傳,一句話,“干就完了”。歷史證明寧夏的扶貧方式是正確的,是值得推廣的。
大涼山既然交通不便,那就讓他們出來。雖然四川多山地少平原,但是一點一點來,慢慢的來,建好村落,到各個村子去宣傳,愿意去新地方的,給地,給工作機會,給生產(chǎn)補助。不愿意去新地方的,沒關系,不去就不去,但是原本的扶貧力度要慢慢減弱,直至沒有。而后去新村子的,給的利益也要比先去的少。一個村子里能有一兩戶過不下去的,愿意脫離這個環(huán)境的就行,新的住宅區(qū)來的人都是來自不同村落的更好,就是要打破宗族,讓他們認識到日子過得好,主要靠自己經(jīng)營,靠國家扶持,這樣才能讓他們思想上不再依賴宗族勢力,心里不再有家沒國。
結語:展望未來
其實我有一些感悟,說出來大家可以探討一下。貧困區(qū)的人最需要的是改變,最重要的是思維的改變。而人思維的改變不是需要強制的思想教育來達成,而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春風化雨式的影響。
首先,需要先讓接觸到現(xiàn)代化社會,通過哪種方式呢?最簡單的就是通過電視,無論老還是幼,先讓他們接觸到豐富的外接社會,每戶都贈送電視機,讓他們無聊就看電視。每天必看電視,對外接有所認識,細風化雨的改變世界認識然后順其自然的意識到更豐富的物質生活,就會有渴望,有想法。就像80/90年看香港節(jié)目,對香港無限的渴望,無數(shù)人做夢都渴望偷渡去香港是一樣的道理,基本的人性嘛。有想法了就要組織起來,誘導去外接體驗,有個最簡單的解釋:外出打工。至于怎樣安排落實誘導外出,我就不貽笑大方了,基層干部大把的經(jīng)驗。
最后還得一步步的從底層教育抓起,不過一旦接觸了外部社會,自然的就會懂得要賺錢就要有基礎的文化知識,那就保障了兒童的基本教育。至于高等教育的需求,只能慢慢來,思想的轉變沒辦法一步到位,可能需要兩三代人的努力。不知道說得怎樣,感覺最重要的是誘導,順應人性的誘導。
討論涼山扶貧時,很多人自我代入的是扶貧者的角色,所以在看到花錢不討好的時候會覺得這錢花的不值得,看到少數(shù)民族的負面信息是會覺得憤懣。這其實是傲慢的,一旦人將自己代入到鄙夷鏈里去考慮問題,那總有站得更高的人認為你也一樣不努力,一樣愚蠢。這其實是和蓋茨比里講的那句“每當你覺得想要批評什么人的時候,你切要記著,這個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備你稟有的條件?!庇兄嗤膬?nèi)涵:我們必須承認人人生來不夠平等,能力之外的資本在和平時期可能比能力本身更重要,但不代表我們支持血統(tǒng)論和那些繼承來的資源帶來優(yōu)越感。
希望各位能夠理解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扶貧的必要性,能夠理解扶貧基層工作的難度和意義,能夠接納欠發(fā)達地區(qū)的發(fā)展過程中帶來的問題。如果能夠在扶貧和西部建設的過程中能夠發(fā)現(xiàn)機會,將自身的價值實現(xiàn)和社會發(fā)展的動向結合,那就更好了。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們對大涼山,對整個彝族的未來充滿信心,乃至對全中國所有少數(shù)民族的兄弟姐妹充滿信心。
(圖片來源網(wǎng)絡侵刪)
發(fā)表評論
2024-07-03 16:31:49 · 來自210.32.110.60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