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破浣溪沙
五代 李璟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
今譯
在后花園的小池旁,看到荷葉都已凋零,水面微漾,西風漸起,我的愁緒也好似這秋風一般,悄然生起。這一片光景,就像人生一樣憔悴,不忍再看。
秋雨綿綿,望著這一片秋景,出神的仿佛做了一個夢,夢到了那遠在邊塞的親人。是誰在小樓上,吹著玉笙,玉笙著寒,仿佛是在哽咽。我沉郁的淚水就像幽恨一樣,無盡綿綿。眼前這一片衰殘景象,我仍然在倚著闌干。
賞析
讀古詩文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只知其味不知其意,意思是你讀一首詩時,令你讀出美感的一定是文字表面的東西,你可能會被他豪邁的語句所打動,沉浸于它或華麗或憂傷的文字意思之中,你會在整首詩中找尋這樣的句子,明不明白它的意境倒在其次。第二個階段是,既知其味也知其意,你已經不再滿足于那些淺顯華麗的詩句表面功夫,你會深究其中的意境、其中的道理,你甚至會思考整首詩的起承轉合,或者你會把整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人生境遇聯(lián)系起來,這個階段你從詩詞中看到了自己的生活,你從詩人的情感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第三個階段是,你變得很敏感,你會在一首詩詞中讀出不一樣的東西,你已經不需要看注解了,你對那些細小的情感變化已經變得很敏銳,有時候一兩個詞之間小小的情感變化也能被你察覺,從某種意義上說,或者從才情上說,這個階段你也是一位詩人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楓橋夜泊》,有的人沉浸在這四個句子的美感中,只需沉吟幾遍就會有悵然若失的感覺,有的人則讀出了自己的孤獨,很不幸,就這首詩而言,我還處在讀詩的第一個階段。
這就像是讀書,有的人喜歡讀暢銷書,他就喜歡里面那些符合他價值觀的句子,再深刻一點兒、再復雜一點兒的就看不進去;有的人喜歡讀名著,圣母院、戰(zhàn)爭與和平、簡愛等等抱歉我沒用書名號,他能從這些巨著中看出人性,這些人類墮落的、陰暗的抑或激勵的、掙扎的本性,使他沉浸其中不能自拔;還有的人喜歡讀哲學、社會學,讀那些最晦澀難懂的文章,他們想從中找出人類社會的本質,他么認為這才是一個讀者作為人的使命,他們的理想就是“改變世界”。我自己認為這是遞進的關系,我不喜歡讀暢銷書。
之所以有這一番論點,是因為我在讀中主這首詞時便隱隱然有第三階段的感受。
現(xiàn)在我們把視線轉回到這首詞上,轉到這首詞的背景上。關于這首詞有一個廣為流傳的典故,有一次馮延巳新作一首《謁金門》中有“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之句,中主李璟就問馮延巳:“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馮延巳就回說:“未若陛下‘小樓吹徹玉笙寒也’”。詩評家們對這個典故和中主這首詞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其中一個看法是,中主是在詰問馮延巳,是想勉勵臣下多把心思用在國事上,對這些旖旎文辭持反對態(tài)度,支持此看法的人往往以當時南唐的國家處境來做論點。這一時期,南唐已經度過了它短暫生涯的全盛時期,北有后周咄咄逼人,西有瀟湘內亂不已,東有吳越從旁窺伺,國勢日頹而又無力挽回,所以李清照、王國維等人都說這首詞有亡國之音。陸游在《南唐書》里也評價道此時的南唐已經“衰敗不支,國幾亡,稽首稱臣于敵,奉其正朔以茍歲月,而君臣相語乃如此”,可以說評價非常到位了,陸游這樣評價南唐,殊不知,他可能也是在評價自己的祖國南宋了吧。
晚清詞評家陳廷焯評價此詞道“沉之至,郁之至,凄然欲絕,后主雖善言情,卒不能出其右也”,又云“凄然欲絕,只在無可說處”。超出后主屬實夸張,但評價此詞意境的確精道。中主的詞和后主亡國后的詞雖然都清麗哀傷,但是有一點卻是非常不同的,中主描寫的哀傷是國家將亡未亡之時,的確沉郁之至,而后主已然亡國,留給他的也就只有深沉的痛了。我自己評價這首詞是這樣的“凡情留不盡之意,則味深;興留不盡之意,則境界高”。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上闕描述的意境你可以想見,在金陵皇宮的后花園里,在一片水池旁,姑且我們想象就是在莫愁湖旁吧,荷花已經凋殘,只剩荷葉衰敗在池塘里,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東風怨未開,東風已逝,只有秋風吹著這池水微漾,一片衰殘氣象,想想這亂世中,自己的命運,還有這家國天下,斯人憔悴,不忍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秋雨瀟瀟,朕出神地看著這一片眼前一片秋景,等回過神兒來,仿佛剛才夢到了那陰山下的雞鹿塞,那里有我朝的將士在艱苦戍邊,朕想念那些離家遠去為國奮斗的士兵。秋意更濃了,誰在小樓上吹著玉笙,仿佛在哽咽。傷心的淚珠就像這幽恨一般,綿綿無盡。秋風秋雨,我依舊在憑欄等待。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