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春望(原文與賞析)

 唐·白居易

  望海樓明照曙霞,護(hù)江堤白踏晴沙。

  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

  紅袖織綾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誰開湖寺西南路? 草綠裙腰一道斜。

  這首詩作于長慶三年或四年(823或824)的春天。寫的是登樓望中所見,贊杭州春天的景色兼及杭州的風(fēng)物特產(chǎn)。題為“春望”,實不限于視覺,“杭州春望”,猶言杭州春意之一覽。

  開頭點明“望”之落腳點是在望海樓。作者原注云: “城東樓名望海樓?!睎|樓在鳳凰山上,離州衙不遠(yuǎn),是白居易非常喜愛的去處。他常在這里游賞宴聚,在詩作中曾多次提到。這首詩的開頭,寫登上東樓,見朝霞絢麗,樓頭沐浴在晨曦之中,顯得明朗敞亮。向南一望,錢塘江橫貫眼前,護(hù)江堤在晴空下白得耀眼,似乎也喚起了詩人踏沙之趣。三、四兩句分寫江潮與柳色。由護(hù)江堤自然想到了錢塘江潮。動地濤聲深夜尤響,在伍員廟中亦歷歷可聞。伍員廟在吳山上。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殺害,逃到吳國,輔佐吳王打敗了楚國、越國,很有功勞。后吳王夫差信讒言,殺了伍員。民間說他死后驅(qū)水為濤,故浙江潮又稱“子胥濤”。這句是描繪錢江春潮之大,聲若奔雷。今人唯知錢江八月秋濤為可觀,其實在唐代錢江春潮亦很壯觀,白居易在《和春深》詩中曾有這樣的描繪: “濤翻三月雪,浪噴四時花。曳練馳千馬,驚雷走萬車。余波落何處?江轉(zhuǎn)富陽斜?!弊阋姵鲥X江春潮奔騰之聲勢。如果說第三句寫濤聲具有磅礴飛動的陽剛美,那么第四句寫杭州春色就具有輕舒寧靜的陰柔美;第三句寫臨江可聞濤聲動地,第四句則寫北眺西湖可見柳色之深;第三句從聽覺落墨,第四句則從視野所及著筆。兩句交織出有聲有色、動靜相間的杭州春景圖。蘇小,即蘇小小,南齊時錢塘名妓,相傳她居于西陵(泠)橋畔。“蘇小家”代指歌館樓臺。此句說,綠柳掩映著西湖的歌館樓臺,點出杭州春天的繁華景象。這兩句的“入”字“藏”字,把濤聲、春景擬人化,極富表現(xiàn)力。

  五、六兩句并非直接寫“望”,而是猶如向人述介:你看看吧,杭州的春天除了有美好的景色以外,還有別具特色的物產(chǎn),它們也給杭州增添了春意。這兩句作者原注云: “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其俗,釀酒趁梨花時熟,號為‘梨花春’?!薄凹t袖”,指織綾女工;“柿蒂”,指綾的花紋;“青旗”,指賣酒家挑出的酒旗;“梨花”,酒名。兩句盛贊杭州的特產(chǎn)綾和酒,極狀綾的美麗,應(yīng)時釀成的“梨花春”的酒味香醇。從自然景色轉(zhuǎn)到地方風(fēng)物,多角度地描述了杭州之春的獨(dú)特之美。結(jié)尾兩句又以望中所見作結(jié),把春意充分地展現(xiàn)出來。這兩句作者原注云: “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綠時,望如裙腰。”可知寫的是白沙堤(即今之白堤)。這一望,詩人被美景深深吸引住了,那湖上的長堤綠草茵茵,如一條綠色裙帶系在女人腰中,春天的西湖象柔媚的女子那樣動人。詩人不禁驚嘆地發(fā)問,這么美的長堤是誰造就的呀?真有喜出望外之情。順便說一句,從這一發(fā)問式的贊美中,亦可知現(xiàn)今之白堤非白居易所建,唐以前即有。白居易所建的白公堤今已不存。

  這首詩從多方面概括了杭州的春色,景物特征鮮明,形、聲、色俱見,方位不斷變化,而又顯出整體之美,足見出詩人對杭州的喜愛。

  樂天守杭州,以和適之趣處繁華。子厚守柳州,以愁苦之懷處荒寂。情景異,歡戚殊。以樂天之二詩視子厚之五詩,相去遠(yuǎn)矣。然子厚亦隘者也,東坡謫黃、謫惠、謫儋耳,無一言及于怨尤夷鄙,是亦可以觀人焉。(方回《瀛奎律髓》卷四)

  “入”字、“藏”字極寫望中之景,落句結(jié)足春意。(《唐宋詩醇》卷二十五)

白居易:杭州春望(原文與賞析)  第1張

白居易:杭州春望(原文與賞析)  第2張

白居易:杭州春望(原文與賞析)  第3張

白居易:杭州春望(原文與賞析)  第4張

白居易:杭州春望(原文與賞析)  第5張

白居易:杭州春望(原文與賞析)  第6張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侵刪)